从父亲节看法文化

来源:未检科  发布时间:2014-06-19 15:43:00 查看次数:2925


   在母亲节之后迎来的便是父亲节,这两个节日本是西洋节日,但基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通性,国人移植了这种外来节日且日趋受捧。

   父亲节是一场民间的孝亲节日,从文化纲常来看:在父系社会代替母系社会之后,父亲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显要。父亲的个体化意义不仅仅是一种称呼,其在历史中所处的社会地位表现了社会的发展历程。

   “父亲”这一角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享有优厚权,西周国家的成文法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了中国历代的制度,其中不乏浓厚的父系色彩。“立嫡以长不以贤,立子以长不以贵”。无论是国家的王位继承还是家族中的族长身份的继承都是如此,只是发展到后来不再局限于嫡长子,转而注重贤才的男子。“父亲”这种角色的形象在中国一直以来起着一家之主的作用,当然历史发展到今天,是否如此尚且不论。这种民族习惯的由来不仅仅是父系社会代替母系社会的主潮流,更是从国到家赋予的一项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,这种文化从今天进步的文化视角来看,是封建、落后、反动、愚昧的,而探寻这种根源,可以追溯到“中华法系”中两项最根本的祭祀权(社会权力)和婚配权(人身权利)。

   “父亲”这一角色在封建法和纲常礼教下在社会上表现为祭祀权,在家族人身关系中表现为婚配权。从婚姻的缔结上看,西周的六礼:纳吉、纳彩、问名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,经过这六个程序似乎一桩完美的婚姻从此成立,父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。“七去三不去”中“七去”虽然显示了很浓厚的封建糟粕,但“三不去”似乎是“父亲”角色对“母亲”角色权益最大的维护,这种维护的作用更多依靠在“母以子贵”之上。

   “父亲”不仅是一个称呼,更是社会对男子赋予的一项责任,而现代父亲的责任也大多反映在相关法律中,需要我们细细品味。

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