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2月28日,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—2020年)》实施情况。袁部长表示,目前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,基本做到了没有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。
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,贫困生资助体系渐趋完整,更多的贫困生得到了资助,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。但是,我们的资助体系是否“基本做到了没有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”,恐怕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日前,中央八部门联合下发通知,部署开展“接送流浪孩子回家”专项行动,要求到2012年底,力争基本实现城市街面无流浪乞讨未成年人。这个通知本身就表明,目前大小城市的街头巷尾还有大量未成年人在流浪乞讨,他们本该在学校里读书,但他们失学了。他们四处流浪,难道都是觉得刺激好玩,而不是因为“经济困难”吗?恐怕没有人相信。
城市街面有大量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存在,这足以说明,目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不仅未能做到“没有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”,而且未能“基本做到”这一点。部署开展“接送流浪孩子回家”专项行动的中央八部门,其中就包括教育部,一方面明知有很多未成年人失学、流浪,另一方面声称“基本做到了没有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”,如此自相矛盾实在让人费解。
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:袁部长只提及因“经济困难”而失学的学生,其实,还有一些学生失学并非因为经济困难,而是其他原因。比如,有些学校将调皮捣蛋的学生扫地出门,有些学校处处歧视所谓的“差生”,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;再比如,一些农村地区盲目撤并学校,导致学生上学路途遥远,困难重重;还比如,一些学校尤其是一些高等院校教育质量较差,让学生和家长觉得上学意义不大……这些导致学生失学的问题,显然需要教育部门着力解决。也就是说,教育部门不能只关注那些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学生,一些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为什么没学上或者不愿上学,这个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和反思。